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法明传[2024]173号
2
1
3
起源 解读 龚
4
妈 分享 回
5
123456
6
南京李志
7
写小说
8
@六镇
9
百度
10
今日热点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法明传[2024]173号
2
1
3
起源 解读 龚
4
妈 分享 回
5
123456
6
南京李志
7
写小说
8
@六镇
9
百度
10
今日热点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观察|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: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
桐城一派|倒在“跨年夜”的龚书记,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?
比佟丽娅还恋爱脑,怀孕7次流产4次,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
市管干部“龚书记”免职迷局
讣告!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,终年54岁,曾是无数人白月光…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当城市进入雨季 | 友好城市大挑战
Original
阿诚
创意城市指南
2022-07-19
Can't Stand the Rain - The Rescues (戴上耳机哦)
欢迎收听城市专题🌧
Vol.146
创意城市指南专注挖掘当下每一处美好体验,
聚焦更多关于理想日常的可能性,
为你的美好城市生活提案。
🔖编者按
六七月份,是南方人逃不脱的雨季。
在这个潮湿的季节到来时,友好城市专栏规划了有关人们在城市和雨的话题,为此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梳理,探讨城市建设者如何让多雨的城市更适宜生活。
但在文章发布前夕,河南的暴雨灾情牵动了我们的心情。
城市排水、地下轨道交通突发应对、居民自救互救……这些虽然不在本期探讨范围内,但却是多雨地域能称为友好城市的先决条件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,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都应置于首位。
因此,我们也为本期内容加入一个限定:
此次内容仅限在非极端情况之下,城市和雨如何共处。
۰ ۰ ۰
文/
阿诚
@TOPYS
设计/
鱼饼
@TOPYS
几年前的一个雨天傍晚,我在深圳某个高新科技园区的办公楼下吃晚餐。
雨幕中的城市很容易蒸腾起赛博朋克的质感,尤其是在天黑之后。雨声像环绕立体式的白噪音,间或传来不远处马路积水被汽车碾过的哗啦声,然后一切归于平静。
巍然的现代化楼体在雨水的散射下流光溢彩,远处路过的人匆匆而渺小,街边简陋的馄饨铺面外,三五成群的保洁工人正沉默地吃盒饭。
在一碗汤快要见底时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,这么大的雨,竟然没有一个人打伞,包括我自己。
🌧 ☔️ 🌧 ☔️ 🌧
人们都有在没带伞的雨天狂奔的经历,除非是偶像剧如出一辙的浪漫情节
(或路程不远)
,否则画面恐怕并不会十分美妙。
在每年的3月到7月,雨水是南方城市的常客。尽管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每晚7点半守在央视一套才能接收的信息,地铁广播在这个季节每天发出带伞提醒,但被雨困住的人从来不会变少。三三两两的人们躲在屋檐下、钻进便利店,最多的还是聚集在地铁站出口,来回踱步或靠着大理石台打电话,语气中透出焦急和无奈。
每当这时,我就会想到一个鸡汤故事:
“三个人一起出门时遇到了大雨,唯一没有淋湿也没有摔倒的人,是既没有带伞也没有带手杖的人。因为只带伞的人只会注意别摔倒,只带手杖的人只会小心躲雨以免淋湿。”
我常常会想,如果真的能像故事中说的那样,那么这三个人所在的城市一定有个优秀的规划者。
让行人随时能找到避雨处,以当代城市的建筑密度来看似乎并非难事。但对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而言,雨水向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——从行人的雨天出行便利到对雨水的高效利用,乃至对“雨水友好型城市”的建设。
雨水友好建筑
很快回来,不用带伞
在岭南一带的老城区逛街时,骑楼就是毋庸置疑的绝佳避雨处。
在多雨的广东,骑楼以三四层最为常见,最底层沿马路边后退留出人行空间,二层及以上的楼层“骑”在空间之上,俗称:“骑楼骑你头,翻风落雨永不忧”。
下雨天,台湾省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的骑楼 ©林高志
海口的骑楼老街
据说这种现代建筑结构最早源于印度的Beniapukur,由难耐南亚闷热潮湿天气的英国殖民者建造,英文叫building overhang,随殖民扩张传遍北回归线以南的亚洲。另一种说法也受众甚广,认为国内的骑楼是由岭南地区两千年前就存在的干栏建筑发展而来。
如今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骑楼大多兼具中西方特色,有着欧式廊柱和岭南特色纹样。底层的人行道是室内外的缓冲区,建筑的第二道轮廓线,无数的行走、购物、休憩在这里发生,又被廊柱框作流动的风景。商铺招牌挂置在外墙,与后退一步的小店铺一起见证着百年风雨与社会变迁。
广州中山六路的骑楼 ©llee_wu
在实用性方面,骑楼履行着“暑行不汗身,雨行不濡屐”的职责,从人文角度来看,它又沉积出古朴的美感,是城市不可或缺的记忆贮藏地。
香港和广州以骑楼建筑为典型的避雨空间,对另一大一线城市深圳形成“两面包夹芝士”。更新、更追求高效的深圳,避雨的主要场景发生在商业综合体与科技园区。
重点来说说科技园区。回到本文的最开头,当我意识到我不需要带伞就能在雨天下楼吃晚饭时,也同时意识到我所在园区对步行友好的思考。占地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型科技园,却几乎将所有建筑体串联在同一个遮阳避雨体系中。即使是没有伞的雨天,你也可以浑身干爽地去往园区中的任何一个地方
(虽然会有点像在走迷宫)
。
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©张超摄影工作室 普集设计
无需担忧空间会因此变得压抑,宽窄与阴影夹角都经过严格测算,办公楼内部有通透的天井。在走廊中赏雨,正是工作间隙的难得乐趣。
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©张超摄影工作室 普集设计
这些精心规划的园区,凭借室外遮掩亭、宽大屋檐和建筑之间的连廊,共同形成了一条连贯的商业生活动线,大幅降低了阴雨天外出的心理门槛,形成商业聚集效应。一个各方面完备的园区,也成为效率提升的保障。
从某种角度来说,它让人想起小时候课本上那个令人神往的谣言:
“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……在1980年,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,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、房屋、街道、桥梁、广场、绿地等,全在伞下。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,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。”
Winooski Dome Exterior. by. Designer John Anderson
威努斯基市上空的巨伞是一群城市设计师的异想天开,他们21世纪的同行正在用不太一样的方式,将一块足够庞大的生活区置于“巨伞”的保护之下,实现这个“从未有过的未来”。
雨水友好装置
加油!与时俱进的避雨亭
但拥有“不带伞自由”的地方毕竟是少数,显而易见,骑楼和高新园区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,城市还需要更多细节的填补来为雨天出行提供庇护。在这一部分,我们选择了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三个装置,来看看设计如何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避雨诉求。
。檐篷
Canopies
Architecture Plus Ltd 是惠灵顿的知名建筑事务所。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,惠林顿常年温和多雨,为了更好地与这个气候和平共处,2000年,Architecture Plus受惠灵顿市议会委托,设计了一个专门的行人庇护所「檐篷
(Canopies)
」。
©Architecture Plus Ltd
这个设计最初是「通过改善行人体验,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」这个更大城市项目的一部分。它被安置在车站和红绿灯附近,为等车的人提供安全感,并鼓励行人在雨天也能安心等待红绿灯变化,而非冒着受伤的风险抢过马路。
不过,设计团队认为檐篷并非限定于场地的建筑对象,而是一种通用的产品,檐篷的存在,让避雨亭不再是城市中沉默无趣的背景板。它的目的是让人们愉快地接受惠灵顿的气候,同时为城市带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和交互性的空间。
©Architecture Plus Ltd
。城市科技生态站
Escale Numérique
檐篷的设计如今看来依然美观,但人们的需求也随时代发展变迁。2012年,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为世界领先的户外广告公司德高集团完成了第一个城市开发项目「Escale Numérique」。
Lehanneur通过“俯瞰”的设计视角,让这个装置的外观如同一棵树上的空中花园,与城市绿化空间融为一体。同时它超越了单纯避雨装置,挡板下有几个附带小桌板的转椅,底部有专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提供的电源插座。还拥有WiFi和大型触控屏,提供有关城市服务的最新信息,例如游客指南、城市新闻和路标指示牌。
©Mathieu Lehanneur
©Mathieu Lehanneur
Lehanneur将它称为“城市生态科技站”,希望以此让每个市民从中受益。
。智能公交候车亭
Smart Shelter
本节最后一个设计来自2020年。这一年,新冠病毒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,避雨遮阳装置作为人群高密度的聚集地,也成为政府防控措施的重点项目。
首尔当地政府与LG电子合作,研发了智能公交候车亭「Smart Shelter」,旨在对抗夏季炎热、季风降雨和COVID-19。
By Minwoo Park
这是一个相当舒适的玻璃立方体,由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备用电源。其中配备空调和紫外线消毒器,时刻保持亭内空气清洁、温度适宜,数字屏幕会在公共汽车靠近时发出提示,当然,还有免费 WiFi 和充电设备供应。
重点在于门上的热像仪,只允许体温低于 37.5℃的人进入。它配备了洗手液,还有智能闭路电视、警报铃和AI噪音传感器,与警察和消防局共享实时情况,以便随时应对突发。
2020年,首尔东部城东区已经设立了10个智能避雨亭,可惜每个造价高达1亿韩元
(约合人民币56万)
,想要在更多地区推广普及,恐怕困难重重。
雨水友好城市
伞下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?
听说温哥华一个星期只下两次雨,一次下三天,另一次下四天。
温哥华是一个多雨之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。这座城市每年有超过 160 个雨天,集中分布在十月到3月,这让很多温哥华人灵魂发问:
“我们需要每年冬眠6个月吗?”
温哥华公共空间网
(VPSN)
觉得冬眠不是一个好主意。他们在温哥华举办了许多活动,并将之称为“雨伞之间的生活”,征集市民对雨水友好型公共空间的期待、希望看到事物以及希望进行的活动。在过程中,VPSN收到了四百多条建议,他们结合全球实践,制定出10条雨水友好公共空间原则:
<1>
需要保障居民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,并在倾盆大雨期间提供具有舒适度的庇护。
比如更宽的人行道屋檐、操场、公园地区的高架避雨棚。
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luuwit park
<2>
需要考虑雨季阴天和潮湿天气带来的情绪抑郁,增加亮度和让空间充满活力的色彩。比如色彩缤纷的建筑、玻璃凉亭以及特色照明装置。
©Hammerglass 产品图
<3>
充分利用下雨天的特点,提供有效的公共生活。如雨中舞会和“水坑派对”。
<4>
需要认识到在寒冷潮湿天气出行的不便,有高度包容性。考虑全年龄、不同身份背景和身体情况。比如低收入居民经常光顾的公园和广场的防雨计划。
<5>
增强外出时的健康和幸福指数,维护雨季心理健康,提供锻炼与社交的机会。比如雨天公共空间的全光谱照明设施。
旧金山街头
<6>
雨天发生道路事故的几率是干燥天气的 2-3 倍,需要考虑特定天气的安全问题。比如制定“雨季限速”。
<7>
要将雨水视为一种资源,通过减少雨水径流和雨水收集来支持环保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比如街道的雨水生态绿地和雨水花园。
利用雨水灌溉的绿地 ©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
<8>
需要推动相关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当地经济。比如户外有顶市场,为农民、工匠和小型企业提供便利,以及雨伞和雨披共享站。
<9>
以雨季为特色,为艺术、文化生产和表演提供灵感。雨水友好的空间,要能够以降水作为创意表达的起点。比如用雨水激活户外乐器,以及雨天显现的街头涂鸦创意。
韩国艺术项目Project Monsoon,仅雨天可见的涂鸦
<10>
汲取世界各地避雨设施的先进经验,将在地设计原则融入公共空间,打造临时防雨设施功能。比如覆盖公共区域的可伸缩的雨伞。
我们相信,这对于全世界被漫长雨季所困的城市都提供了一种启发——如果我们无法阻止那些小水滴落在我们头上,那我们至少可以利用它,做点让城市生活变愉快的事。
۰ 💧 ۰
一直觉得雨天的城市很特别。
雨天适合音乐和书籍,适合黑甜一梦,也适合走走逛逛,然后遇见童话。
《龙猫》截图 ©吉卜力工作室
也许在屋檐和伞面上敲敲打打的声音是一句咒语,让街道发生变化。一些你从未注意到的建筑和设施凸显出来,另一些悄然隐藏。积水的路面倒映出城市中某个你未曾发现的立面,色彩也成倍丰富,就像开启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模式。我们在雨中发现城市的智慧,也发现生活的诗意。
虽然,漫长的雨季会带来潮湿和生活不便。但我更愿意相信,城市设计者们正以更聪明的方式应对雨水而非逃避,从而让我们拥有一座更具可持续发展力、更有韧性和抵抗力的城市。
主要参考资料:
Life Between Umbrellas: Public Space in a Rainy City
from. Vancouver's public spaces network
Urban Street Design Guide
from.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
《广州市的骑楼及骑楼街——历史、发展与保护研究》 by.高海鹏
《协同观下的商业综合体屋顶商业空间设计研究》by.储柱清
♥
本文系创意城市指南原创内容,
就算你再喜欢我,
也请申请授权后再转载我。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